焦土上的猶太人

˙李健萍˙

看過了《焦土上的猶太人》,才知道整個猶太民族所經歷的苦難與悲痛,遠遠超過我的想像。幾次幾乎滅族的厄運,在猶太的歷史裡出現,牽涉多少人命的傷亡、幾許家庭的破碎,造成的創傷不足為外人道。最慘烈的莫過於德國納粹發動對猶太人進行滅族大屠殺的行動,因此而被殺的猶太人接近六百萬人,受害人數高達一千萬,其中包括一百五十萬名兒童。

伊麗特.艾米爾(Irit Amiel)就是其中一名受害兒童的倖存者,1942年在大屠殺發生時,她只得十一歲,便開始過著逃亡的生活。她把自己的經歷、童年時期的友伴、在逃亡中認識的同族,以及他們在戰後的不同際遇,一幕幕真實而又驚心動魄的場面呈現在讀者眼前。《焦土上的猶太人》曾榮獲2000年波蘭文學獎Nike Award最佳著作,已被翻譯為七種語文,中文版譯者為蔡黃玉珍師母,她曾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學學院進修聖經史地研究,也經常帶領聖地考察團,對猶太人的歷史有深厚認識。

作者撰寫此書的目的不在控訴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只是記述她和她那一代猶太人遭遇的故事,加深世人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並讓讀者看到,活在極盡艱辛、死亡威脅的驚恐裡,他們如何努力掙扎求存,渴望有朝一日能過正常生活。堅強的意志和無比的勇氣雖然並非永遠勝利,卻可以永遠長存於人的心裡。

原本生活在父母全面的關懷與呵護之下,突然而來的某一天卻風雲色變,伊麗特被神色倉皇的父母送出家門,開始漫長的逃亡生涯。從那一刻起,她就與她的父母、她溫馨的童年和小時候的玩物永遠告別,在成長過程中,再也沒有家和親人的照拂,一個人去面對前面恐怖的屠殺災難,當時她只不過是個年幼無知的小女孩。

這樣的故事不僅發生在伊麗特一人身上,二次大戰時,數百萬猶太人的生命是由一段又一段淒慘回憶堆砌而成的。書中每一篇短文都是作者親眼目擊的真實個案,赤裸裸地用文字展現出來,震撼力無可比擬。

大屠殺事件對猶太人傷害之深,罄竹難書。無辜的猶太人被殺害,多少個家庭遭受重創;兒童從小失去家園,還要不斷躲藏,居無定所,逃避追殺,整個成長過程就是在刧難之中渡過。悲慘的遭遇有如烙印般刻在每一個猶太倖存者心裡,直至如今仍揮之不去。當日襁褓中的嬰孩,今天午夜夢迴,不知道自己是誰;異族相戀的男女,今時今日卻因為背負著深重的家國仇恨,而扼殺了美麗動人的愛情;往事不堪回首,許多猶太人即使如今在舊有的國土上重建家園,然而心靈裡仍然無法擺脫昔日的不幸創傷。

對於過去慘痛的日子,有人選擇徹底忘記,不願再提起;而伊麗特卻勇敢地憶述許多個倖存者的故事,向世人揭示那段時期猶太人所發生的事。雖然歷盡滄桑,在顛沛流離的生活裡,仍然得見人性的光輝,猶太同胞之間互助扶持、共渡厄困;也有許多外族人不顧性命,協助他們逃亡,將他們送到安全地區。因此,伊麗特仍然心存盼望,堅毅地活下去。她認為一個人沒有經歷過苦難,對自己是一無所知的。沒有大屠殺事件,也許沒有以色列建國,猶太人在歐洲生活了一千年,已經落地生根,誰會想到要回歸故土?因著死難者的犧牲,以色列得以復國,確實是苦難中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