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人與你談心説理】「誰是有心人」?

黃茂林傳道
2022-05

我愛這稱為「有心人與你談心說理」的專欄。朋友或相識者可以很多,惟「有心人」才值得你我花時間心機去維繫情誼、去認真聆聽。有心人才會肯花精力去跟朋友談心底裡的事,願意放下偏見及喜惡,跟人講道理。

諷剌的現象
廿一世紀資訊爆炸的年代,社交平台的互動成了生活的大部份。據說在臉書(Facebook)中18-28歲的年青人一般約有300個「朋友」(Friends),以2022年4月初計算,達到擁有朋友最多上限者(即五千人),竟是一名居住在澳洲墨爾本,現職夜總會推廣的男士。當然,他的芸芸「朋友」大多數是別有用心的人。另一極具影響力的平台推特(Twitter),首三位最多「追隨者」(followers) 分別為:1.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Barrack Obama (1億3千萬);2. 流行歌手賈斯汀.比伯 Justin Bieber (1億1千萬);3. 流行歌手凱蒂.佩里Katy Perry (1億零8百萬)。
別以為這些看似人緣極佳的人,會比別人更快樂或更能找到傾訴對象,據報導歌手比伯及佩里(Bieber and Perry)均承認患有嚴重的情緒病,比伯更坦承曾有自殺傾向。在疫情下,實體接觸減少,更多的人(包括宅男宅女)更倚賴社交平台來認識朋友及爭取追隨者,但是能找到「有心人」——真正關愛你的人,仍是少數。

個人接觸必不可少
我們慶幸在疫苗接種率提高以致疫情放緩下,實體聚會相應增加。不同的研究及個人體驗,都印證著人與人接觸的重要性。我們能輕易從個人成長經驗及觀察中找到支持:記得自己的孩子還在幼兒期,無論以任何原因離開他們,都會為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焦慮及缺乏安全感,而最有效消解此窘境的辦法,莫過於給他們一個擁抱。

人內心渴望別人的關愛
隨着年紀漸長,人與人的接觸在不同情況下顯得更為重要。 常看到在父母或親人的陪伴下,孩童在課外活動的表現及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有明顯的正面影響。事實上,成長中的孩童跟父母的關係,在於父母能給予他們多少優質的時間 (quality time)。

多年前我認識的一位弟兄選擇了離家工作,只能間中在聖誕節及暑假回家稍聚,探望兩名兒子。有一次弟兄回家時,他那就讀小六的大兒子,望著這位父親,語帶輕蔑的向母親問道:「他是誰?」亳無疑問,大兒子心知這是他的父親,但在感情關係上,身處近乎單親家庭的他,一下子難以接納這位離家近八年的父親。在孩子心中,父親不是「有心人」!

在疫情大流行期間,不同種類的工作都有相應的電子替代方式,各有其可取及突破的地方。家母在這時期也逼不得已學懂如何上網,及使用電子媒體參與主日崇拜及小組聚會。雖然方便如此,一旦能夠實體聚會,她都竭力安排時間參加。理由很簡單,人與人接觸交流的好處,大大超越網上的限制,並且更能促進人心靈的健康,樂意分享心底的喜怒哀樂。說到底,心靈溝通才能滿足人內心的需要。

追尋「有心人」
除了把握實體接觸機會,作真誠的交流溝通,有心人該主動地和別人傾談生命中重要及切身的事情。留意到上一輩及身邊的男士,有不少是不大愛說話或甚少分享自己思想感受的人,這是我進行婚姻輔導時,常聽到太太對丈夫的抱怨之一。但是即使看似非常健談的人,也不代表他們是「有心人」,因為這類人雖然口若懸河,但細聽其交流的內容,多半是不著邊際的政治話題,或是事不關己的評論及老生常談。這些談話內容,無法讓我們加深明白及認識這位侃侃而談的人。筆者經驗所及,積極主導交談內容的人,可能是有意無意地去廻避他不想提及的人、事、物。

有心人不在於「硬銷」自己所想所是,而是用心聆聽、用心明白對方所思所想,以對方的立場設想,幫助對方明白並過渡到自己的想法立場。廿多年前認識了一位剛退休的大叔,他身邊的人用盡種種方法,軟硬兼施地把信仰介紹給他,教會內不同的主日學也上過了,他就是難以委身信仰,故此從不會考慮上浸禮班。慶幸他身邊的「有心人」不離不棄,不斷地跟他探討基督信仰,真心關懷他。幾個月前,他終於清楚所信為何,放下自我固執,並在朋友圈公開宣佈自己已決志跟隨主耶穌。有這樣關愛自己的「有心人」多好!

這也是本專欄想作的:分享生活及生命點滴,不是硬銷信仰,而是跟信仰路上不同階段的朋友,貼心貼地交流。今後期望成為你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