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樂無窮]

鐘柏文

2022-04

多年前有機會去探訪老人院,見到一位老人家坐在輪椅上,於是上前打個招呼,說:「怎樣稱呼您?」他說:「叫做旗鷹」。我以為他說「耆英」,心想住在這裏都統稱是「耆英」。所以我再問:「您叫甚麼名字?」他有氣沒氣的說:「我叫做旗鷹」。後來我才發覺此「旗鷹」不同那「耆英」。

那到底耆英是甚麼意思呢?翻查典故,原來在禮記,曲禮篇上有如此記載: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原來中國古時五十歲就可以算是壽。六十歲為耆,說體力開始衰弱,不宜從事體力勞動,但能憑經驗指導別人。七十歲為老,是退休的年齡,應將工作責任交付後人。八、九十歲稱耄,指視力、聽力、心力皆有衰耗;到了耄年的人和七歲天真可愛的兒童一樣,即使犯了什麼過錯,都是可以原諒的,不施以刑罰。百歲稱期,那是人生之極,應待人供養,頤養天年。而「耆英」是指六十以上,年老德高之英才。

今日的社會,生活富庶,人均壽命加長;120歲也絕不稀奇。所以六十歲的耆老比比皆是,如何在我們人生下半場更多姿彩?盼能日後在此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