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足跡】社交平台與情緒健康

Edwin Law

2022-04

每逢打開至愛的社交平台,您看到的什麼?一些好友坦誠和有深度的分享?還是一連串不太熟識「朋友」們的社交聚會:往高檔餐廳、豪華婚禮和旅遊等令人羨慕的照片呢?長期瀏覽這些社交平台對個人情緒健康有什麼深遠的影響呢?

首先要知道社交平台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它們的商業模式:它們的商品就是用戶,它們的客戶就是廣告商。當用戶使用平台的時間越長,對社交平台就越有利。因為除了有更多機會讓用戶瀏覽廣告,他們亦可藉此更了解用戶,令廣告商更加有效地推廣商品及服務。換句話說,社交平台的終極目的就是讓用戶長時間流連於它們的平台當中。近年這些平台不斷加入一些新的介面功能,其實就是希望用戶更沉迷於使用平台。舉例說,有業內人士聲稱「無限滾動」(Infinite Scroll)及「下拉刷新」(Pull-to-refresh)功能的靈感是來自賭場裡的角子機。[1]

在社交媒體上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不免會影響我們的個人自尊及對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導致抑鬱症狀和情緒問題。當我們不太了解這些人的時候,很容易以為他們的現實生活就如在社交媒體上表現的那麼完美。有專家認為社交平台會令人容易患上「錯失恐懼症」(Feeling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簡單來說,患者感覺別人比自己幸福,或者經歷的事情比自己好,而自己的生命好像錯失了什麼。FOMO 不僅是一種「現在本應有更好的事情去做」的感覺,而是認為自己錯過了其他正常人正在經歷中的一些基本活動。

再者,正面貼文總是沒有負面貼文廣傳得那麼快,尤其是那些誇大及煽動仇恨的貼文。長期浸淫於這些負面貼文之下,加上「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最終使用戶長期處於憂慮、恐懼及緊張的狀態下。正面的貼文不是沒有,只因貼文在「弱肉強食」的競爭環境下,被消失得無影無蹤。

實驗證明負面貼文又會產生更多的負面貼文。在 2012 年 1 月的一周內,臉書數據科學家選取了近 70 萬用戶作「實驗老鼠」。他們將這些用戶分成三組來過濾他們所看到的貼文:第一組看到的貼文大多是負面的,第二組看到的是中性的,而第三組卻是正面的。研究報告指出屬「負面貼文」組的用戶,他們分享的負面貼文明顯多於其他兩組。[2]

要解決從社交平台帶來的情緒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當然就是減少使用這些平台,甚至將戶口刪除。可能讀者會懷疑,沒有社交平台行嗎?當然行!我們還可使用其他通訊平台與外界接觸。例如有研究發現,使用視像聊天平台會對人的情緒有正面的影響。[3]  這些平台可以有效地幫助一些患有抑鬱症或孤獨症的人,讓他們可以與相隔千里的人(尤其是很久未見的家人和親友)面對面交流。疫情帶來的一個正面影響,就是很多人已對這些視像平台的運作瞭如指掌。與其在社交平台上流連,不如用視像平台與一些平日不常見面的親友視像交談。疫情過後,我們更應把握機會面對面相聚。

聖經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10:23)使用社交平台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當我們使用的時候要謹慎思想對自己或對別人是不是真的有益處。聖經又說:「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4:8)我們不應沉迷於負面或仇恨的資訊裡,應當花多些時間思考正面及有鼓勵性的訊息。

[1] Social media copies gambling methods ‘to create psychological cravings’ (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8/may/08/social-media-copies-gambling-methods-to-create-psychological-cravings)

[2] Everything We Know About Facebook’s Secret Mood-Manipulation Experiment – The Atlantic (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4/06/everything-we-know-about-facebooks-secret-mood-manipulation-experiment/373648/)

 

[3] Using Skype to Beat the Blues: Longitudinal Data from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ample – ScienceDirect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6474811830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