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移加新楓情 」系列(四)-預備教會,讓接待成爲一種文化

作者:歌鄰基督教會 (Vancouver Koinonia Evangelical Church) —周振傑牧師 Rev. Joshua Chow

筆者來了溫哥華已經超過30年時間,從90年代初做留學生到現在已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移民潮。

兩個年代的移民潮有著極大的分别,不單只是他們所擁有的資源多寡,也包括他們移民的理由,他們的心靈、帶著甚麼負擔過來、他們關注著甚麼,各方面都不同。這對教會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一個挑戰是近年來移民的人羣中,如果是基督徒的話,多多少少帶著一些對過去香港教會的失望過來;如此,這裡的教會在牧養上面如何能夠幫助他們呢?如何讓他們再投入一個屬靈的羣體呢?這是我們要繼續思考的問題。不同城市的新移民有不同的需要,因為生活形態是不同的。

比如在溫尼伯有新移民接機服務,但是在溫哥華就不是一個問題。溫哥華在地理上、文化上與香港都非常相似。新落地的移民即便不懂英文,基本生活都不成問題。特別是列治文區,他們一下飛機就是一個華人聚居的地方。華人在列治文區是大多數羣體,出入不用說英語,在生活上已經不像90年代初的移民潮,那時一下飛機周圍都是農地。現在一出機場,有巴士、有的士、有Skytrain;加上有互聯網,許多人尚未抵埠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所以來溫哥華的新移民所面對的必定是與去其他加國城市的有所不同。我們一定要去探究這些新移民對這個城市的適應上的需求究竟是什麼,以至教會可以在他們的需要上擺上更多的資源來發揮功能。

下面提出三方面,分享我們教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預備人心的問題。

在我們的教會裡,我們不是設立一個專門部門來接待香港的新移民,而是專注於預備教會整體的文化。港人來加,很多時候第一接觸到的是我們的弟兄姊妹,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並不看待接待新移民為一個「特種部隊」所發出的事工,而是盼望成為一個整體教會一起回應的一個文化,是一個教會共同參予的工作。這是一個接待的文化,是一種慷慨的文化。早在2019年我們已經感覺到有這個移民潮的情況會出現,因為香港的社會政治變化的問題。其實我們都已經預測到將會有一批人會回流加國,甚至那些早期留學回流香港的那一羣人,現在也許已經成家立室了,但是對香港教育有憂慮,還有小朋友的成長跟健康,再加上社會動盪,其實可以預測他們將有第二次的回流潮。所以在2019年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預備會衆的心靈,在教導當中已經多次提到有關慷慨和接待的教導,也教導會眾留意這些新移民心靈的需要。我們拍了很多視頻,還有異象的分享,如何迎接即將湧入加國港人的大趨勢。平常就操練施捨的功課和接待的功課,醞釀成為一種自然的氣氛,不需要勉強。很自然地就推動我們的會友在這個城市裡參與社會關懷、關心社區的需要。所以,我們是培養一種教會文化,一種氣氛,而不是一個事工。

第二、教會目前的架構能否承接這樣的一個浪潮。

譬如說我們的小組有否足夠的空間容納這許多的新移民。在2020年疫情當中我們每一個小組都增加了許多人,這當中也包括了剛從香港來的。還有在兒童事工方面,我們現有的環境是否能夠接待更多的小朋友。這些都是我們正在進行的事工,不過我們要預備強化甚至調校以至我們原來的事工有更高的容納度。我們看的是如何加強弟兄姊妹去做關懷,而不是成立一個部門事工來承擔,使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可以第一時間幫助有需要的新移民。這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新移民除了生活上的需要,他們還需要意見上的支持。例如如何開銀行戶口、小朋友教育、地下室浸水要找誰等。我們的做法,是在我們教會中設立一個「服務指南」,將大家的經驗集合起來,當新朋友問起,可以在網頁上搜尋到可信賴的資料。

第三、加強接觸港人的配套措施。

有一個現象,就是有些港人可能還沒有抵達加國,已經有家庭成員先過來,並且已經開始在網上尋找教會了。網路平臺也是一個接觸新移民的渠道,所以我們試過將我們的主日崇拜多做一場,在香港時間禮拜天早上9點半在YouTube頻道播放,兼有牧者坐鎮聊天室,讓預備來溫哥華的香港弟兄姊妹早點接觸認識我們的教會。我們3月份開始做,發現真的有香港弟兄姊妹跟我們聯絡。透過溝通渠道,他們可以分享代禱事項、有什麼需要、找到信徒群體的支持。他不需要到達溫哥華之後再去找,他們已經可以預先透過網路找到信徒群體,並願意成為他抵達後的支援,與他們同行移民過程。如果我們好好的善用網上的平臺,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傳福音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