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樂散步-職人精神的Made in Japan

作者:Chion

夏天將近,決定換一把風扇,今次買的是日本名牌但他國製造。買時查詢清楚,零件及管理都與日本製一樣,所以就支持一下雙方貿易,又可以省少少錢。裝置時,發現風扇蓋的接駁上有少少瑕疵,但不影響功能。皺眉頭時,突然發現,已經給日本製寵壞了,對品質的要求是否有點吹毛求疵?!

貨品如印上「Made in Japan」「日本製」這3個字,消費者的腦海中就出現上等品質、信心保證、超值的好東西,就算100円店的低廉貨,都帶有令人期待的喜悅。「日本製」這近完美的形象不是一個人能做到,是要一大群人都有同樣的價值觀及同方向的追求才能成就,這一大群人就是職人,一班用心、用手做出優質物品的專業人士。

初來日本,參加了大田區「工廠開放日」的大型活動。大田區內有很多大小工廠,其中更有製造太空船零件及供應全世界需求的膠蓋工廠,職人真是處處可見。在六十多歲的職人大叔協助下,我們這一班外國人,雞手鴨腳地使用製模機器,一個一個把鋁片變成花盆。幾分鐘已完成,我覺得自己的花盆很不錯,比其他人好,職人大叔就搖頭笑道:「厚薄不均,不過第一次,很有天分。」他當然在與我們開玩笑。看此簡單的事也要花長時間練習才能控制自如,大叔被稱為鋁片魔術師,完全掌握幾分力出幾分厚,一摸、一看就知道鋁片厚薄。這段時間,他正在埋頭地研究如何製作冷氣機的新零件。職人的學習心態是專注、無休無止,一生之久。

這是第一次近身與「職人」交流,當時的認知「職人」就是一種職業,穿著藍染布衣褲、頭包著和風布巾,在工廠、在工房製造物件、工藝品等。這概念在接觸更多的日本人後,完全顛覆。日本有很多被人們稱為「職人」的垃圾收集者、麵包師、配送者、磨刀師、清潔人員、零售店長等,「職人」原來不是職業,而是擁有「職人精神」的人們。他們的職業不同,年紀也不分大小,工作的年日也不一樣,但都在自己的工作範圍內,有著要盡最大能力把自己的分做到最好的心態。90歲的桑田婆婆就是很好的例子。

住在豪雪青森縣的桑田婆婆,她每天都用一片一片竹葉,包裹用紅豆混米粉蒸出來的幾百粒麻糬(笹餅),受歡迎到要限額購買,很多客人是住在縣外,駕車百里來買,就是為一嚐這令他們吃時幸福滿滿的和菓子。桑田婆婆60歲時,她的自家製麻糬令老人院的病者感動到哭泣,她就立志餘生要專注為人們做出最好味的麻糬。

至此,天天踏著自行車去森林中摘竹葉,不滿意又跑去另一個林子,回家後把葉子細心洗刷得發亮;用了五年不斷研究烹調方法,普通的麻糬中的紅豆都去皮不用,而她就把紅豆煮到連皮也軟,一點材料也不浪費;用十年,才在自家的田種出令她滿意的紅豆。桑田婆婆長時間堅持做到最好,認真的心思讓她的麻糬真是比一般的口感特別好,人人都愛稱她為麻糬職人。桑田婆婆很驕傲地笑著說,「我眼一看就知這堆葉子有30片,我手一捻就捻出兩個100g的麻糬,手一摸就知道蒸得如何。」由早到晚都不停歇,雙手對婆婆來說如黃金一般的寶藏。真如人生指南的傳道書在11:6道:「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勤奮作工的人,才會累積到足夠經驗,知道何時是撒種的最好時機!

桑田婆婆花的時間做一個麻糬不比做一個生日蛋榚少,但相對回報就不成正比,因為麻糬是很平民的零食。雖然人人都讚,但婆婆還是說她的麻糬不夠好,還能找到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婆婆所付出的,別人未必會認同,也未必會知道,但不會影響婆婆的堅持要做好,這都是職人與非職人的眼界、心態與角度差異。

有「職人精神」的人,對自己手所製造的每一件產品、每一件事都要求很高,因而能自信又非常驕傲地展示所作的。在這種心態的推動下,製造過程就很自然地無比認真,一生鍛練,反覆測試到完美無瑕。所以使用者不能找到什麼欠缺,而都能超滿足地接受物品或服務帶來的喜悅。同樣的機器,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工序,但因為製作者的心態不同而帶動產品的品質有變化,一個人的心如何,影響力比想像深遠。一大群人有著同樣的「職人精神」,所做出的貢獻更持久、更巨大,因而造成「日本製」等於優秀的代名詞。

箴言4:23:「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相片:攝於博物館

  • chion06-1
  • chion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