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養雞

作者:亞元

家雞是日常食品中最普遍不過了。在文明社會中,無論雞和雞蛋都很方便買來,煮出多款美味菜餚。但雞的飼養和供應,城市人也許未必清楚了解。香港雞隻供應主要靠國內進口,特別是生雞。其他冰鮮雞與食品也有從外國進口的。在非洲文明大城市也有雞隻發展業,飼養雞鴨農場,和屠宰等設備也跟得上外國規模水準。

走地雞。在非洲雞隻當地有多個品種,還有進口雞種。傳統上,當地人沒有經營雞鴨的行業。在鄉間,家家戶戶都有養雞和家禽,每戶只養一隻公雞,母雞就有十多廿隻,以泥磚搭建的屋作棲身地方便可。當地人養雞事先沒有預備飼料,白天放活雞隨處覓食,「走地雞」之名也許由此而得。然而,雞因隨處覓食,飼料欠缺營養,又易染上蟲和病毒,成長需時,比人工飼養的為小,質量欠佳。

閒來養雞。筆者在非洲生活時曾有養雞的經歷,抱著調劑生活,一飽個人興趣。首先要造雞屋,分上下兩層,上層是雞隻休憩地方,下層是讓雞仔遊玩,前邊是安設飼料槽,可讓雞隻伸出頭來啄食,後邊有幾個生蛋坐座,蛋隻可隨座盤的洞隨通道滑出籠外,方便拾取。我們從首都買入一隻公雞和六隻母雞,是歐洲種,每隻雞每天可產最少一顆蛋,是紅褐色的。每天約在十時許聽到雞叫聲,便知道牠們在生產。當地人將這刻鐘易名為「生蛋時」。

剪翼防逃。通常當地人沒有將雞群鎖著,日間讓牠們隨處覓食,因飼料短缺,雞隻體重不高,羽翼豐滿,又到處走動,有些更可飛到屋頂和樹頂上。為免走失或被人偷取,通常家主將雞兩翼的羽毛剪短,使他們失去高飛的能力。鄉間人生活節儉,平日兩餐甚少殺雞吃蛋,只有將雞出售。每逢過節喜慶或款待訪客才宰雞宴客。筆者到鄉村採訪,每次村民邀請吃飯,若向戶主提出要加餸殺雞時,也先付錢購買,他們才動手預備,活捉生雞也要費一番氣力與雞追逐才可。

繁殖雞苖。當地人要取雞仔時,要順其自然,耐性等待母雞生產,按時下蛋和孵蛋,不作打擾。雞苖從生產至出雞仔只需廿天便可。當母雞生產期到了,便找個隱蔽地方,找來乾草堆在一起,往後每天牠會生一顆,把蛋隻在草堆聚在一塊兒,若到有十多隻蛋時,牠便暫停生蛋。每天除了到外吃食飲水外,母雞都會從早到晚,很有耐性坐在蛋堆上,一坐便是十個小時。廿多天後,清早從雞屋傳來小吱吱的尖叫聲,小雞仔一隻一隻從蛋殼走出來。多天的守候,終於大工告成,母雞洋洋得意地帶雞仔隊從草堆走到空地。身披淺黃色外衣的小雞群,動作很急速,跟著母雞到處覓食,整天向地面啄過不停地找食。每天如是地白天出外覓食,約有三、四個月雞仔便長成。

孵蛋與警覺。牠很警覺週圍的安全,若遇外來騒擾,如老鼠、蜥蜴及蛇等,母雞便會發狠地攻擊來犯者,守護蛋堆。我們雖然可設雞隻生產繁殖埸,但見當地雞隻耐勞有嘉,就心想用牠們為我們飼養紅蛋的雞作孵蛋工程,以為雞是色盲,不能分辨顏色。我們便找個機會,趁當地母雞生產孵蛋期間,來過偷龍轉鳯,在牠照顧的廿只蛋中,從蛋堆抽起半數,換上十只暗紅色的蛋。母雞返回,在蛋堆發覺有異樣,似乎認得半數不是自己的蛋,在蛋堆旁徘徊,想了一回,牠竟用腳將暗色的蛋從蛋堆撥開到一角,然後在牠自己的白蛋堆上再坐下孵蛋,叫筆者為非洲母雞的警覺而驚訝。

小雞與白蟻。據當地鄉村習慣,要小雞能生長強健,最好飼料是吃白蟻,因蟻富有豐富蛋白質。清早地面還是清涼,地土還未受太陽光曬熱時,許多白蟻都會從地底走到貼近地面。村丁清早到野外的白蟻山,用小斧頭從泥山堆鑿出一小塊泥團,用膠袋裝載帶回家,在雞群面前打碎泥團,從泥堆中便有數百上千的小白蟻走動,母雞和小雞便興奮地在地上啄食白蟻。另外,雞隻大一點時,要吃固物如玉蜀黍,還有綠葉如菜疏等,都是雞爭取要吃,蛋内的蛋白中也呈現綠色素,很詑異連雞也重視吃菜疏,又是強化蛋質量的要素。

我們飼養的紅雞,與當地的雞種無異,通常生蛋期九個月。其後母雞生態出現變化,牠們有時彼此打鬥,更有互相啄掉頸上的毛,又出現不再生蛋,我們見狀忍痛下將牠們宰殺吃掉,換上新一批的母雞,擔任新一輪的產蛋任務。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