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的順服

作者:秋霖

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當遇上時,情緒自然會受影響。有時內心的容忍度好像到達極點,快要爆炸;有時甚至自己也不會再自制﹐就讓心中不快的情緒發洩出來,寧願事後再收拾殘局。當然,這樣的情緒反應也會影響家人或朋友,而自己事後也會內疚自責,進一步影響自己的心情。今期,與大家再討論處理不如意事的方法:靜默的順服。

很多時,大錯的決定都是由小事引發出來的﹐而這些小事又非自己導致或能控制的。如身旁的噪音、一些不確實的批評、失去/找不到某些物件、盡心竭力卻未能達到理想效果、做得好卻沒人欣賞,甚至如去污水管堵塞、打印機壞了不能印已做好的報告等等,這都很令人氣餒﹐想要找些對象來發心中的氣憤。

不過,無論你發洩或是不發洩,那些事情依然停在那裡,絲毫沒有因為你發洩氣憤而有所改變。無論你是握緊拳頭、或是用力揮打沙包、或是腳踢地上的小石,甚至乎向你的小狗狂吠,現實都沒有改變。
此時,可以考慮靜默的順服。這並非指放棄、不理不睬,而是主動採取恰當的接受,願意放下我們遇上的不如意事情,不讓負面情緒湧蓋而失去理性平衡。「靜默的順服」的智慧,在於明知所發生的事情不在你掌握之內,你雖然期望進展順利,但事實卻非如人願,而你的策略是不讓洩氣(frustration)影響自己的情緒。

例如,你洗碗時,不小心打爛了一隻碟,它跌在地下,碎裂成小片。與其尖叫、大罵、自責、大力踏地,不如接受現實——打爛了一隻碟。一隻破碎了的碟,不是甚麼大問題,用不著尖叫、大罵、自責、大力踏地!甚至乎,你還可以用幽默去面對「這隻碟原來懂得飛,但不懂得安全著陸」。碟子已碎,罵亦於事無補;與其埋怨出氣,不如輕鬆面對。

又例如三歲小孩倒翻了牛奶,在地板上四下飛濺,可否先不去責罵他的不小心、無用、小小事情都做不到﹐而改為「你畫出的這幅牛奶畫好特別啊」,然後再一起去清潔抹乾。只要你能改變慣常反應,事情便沒有如想像中那麼糟糕!

在研究情緒的文獻中,對「生氣」的定義,可以分級為最輕微的「不喜歡」、略為提升的「在意」、再進一步的「不高興」、再嚴重一點的「生氣」、和最頂點的「憤怒」。

有些研究顯示,在憤怒管理上,如果能先體驗五級程度不等的怒氣,那麼﹐遇到不如意事情,就不會每次都直接跑到「憤怒」那個程度去,造成過激的言行頻繁地出現,因而增加他人與自己的壓力,讓自己陷入更容易生氣的負面循環。這個技巧,對大人、小孩都重要﹐要作為日常修身養性的功夫去練習。

「不喜歡」自己打爛碟是可以的,但不一定要很「在意」自己打爛碟。即使「在意」事情的發生,但只是一隻碟而已,何必讓自己因一隻碟而「不高興」。若然因此而自責、自疚而向自己「生氣」,又會對事情有何幫助呢?當然,更不希望提升至「憤怒」,你知道這是對己對人對事都沒有幫助。明知沒有幫助的﹐又為何要去做呢?

由「不喜歡」到「憤怒」,都是我們的生氣情緒反應的級別,也是被我們的思維所影響的。在你的生命成長過程中,你的內在思維很可能是學習父母或兄弟姊妹,又或是看見同學、朋友甚至電視劇集中的溝通方式,加上你自己的個人感受以及個人反思領悟所至。所以,同一件事,在一群同齡的人中,也會有不同反應。這說明,你可以有不同的反應,按照你對事情的理解,而讓某階段的情緒反應表達出來。情緒,是反應你對於事情,經過思想而表達出來的感受。

「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箴言14:29)「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