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關在中國而死的世界名人

作者:范學德

開頭的話:但願你心中不會因這個題目而波瀾起伏,無論是小波,還是巨浪。他舉世聞名,生於中國,死於中國。本來離開中國後可以不再回去,但他還是回來了,直到被侵華日軍關在集中營內,身為囚犯而死。他姓李,與劉、王、張等姓一樣,是中國的大姓,名叫愛銳,是據Erik音譯成中文的,其實他的本名叫Eric Henry Liddell,中文譯成埃里克•利德爾,又譯成伊利克•里達爾。

再一次反複唸著他的名字已經是初識他的名字七年後的事情了。那是2007年的受難節,我在多倫多佈道,準備睡覺時已經夜裡十二點多了,我隨手拿了一本書,名字叫《戰火童心》,心想,看幾頁就睡吧;沒想到一拿起就放不下,一口氣讀完後已經快凌晨三點,但我還是沒有睡意,Erik Liddel的故事再一次震撼了我。我不由得一再想起自己與埃里克的第一次神交。

Liddell全家福,1902年攝於天津
Liddell全家福,1902年攝於天津

那是2000年五月中旬,我去英國的愛丁堡佈道,有兩天晚上的佈道會都是在“Holy Corner”(聖之街角)舉行的。在那個十字路口的四個角上,分別聳立著四個教堂,很美,雖然建築風格各不相同,但教堂的尖頂上都矗立著一個十字架,十字架的上空是藍天白雲。

我佈道所在的那個教堂,正是埃里克所在的教會。匆匆看了教堂大牆上的照片我才知道,埃里克是蘇格蘭人的驕傲,一條硬漢子,他是上帝疼愛的兒子。兄弟姐妹紀念他,因為他是一個宣教士,為主殉道,因著愛中國,而死在中國的集中營。

埃里克愛跑步,並且跑得非常快,他說:「當我跑步時,我感受到了主的喜悅。」1924年,埃里克代表祖國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奧運會,他是當時世界上一百米跑得最快的人,奪冠的熱門選手,英國又從來沒有在百米上奪冠。但百米決賽的那一天正好是禮拜天,埃里克確信,這一天只能屬於上帝,於是他決定放棄決賽,到教堂去敬拜主。這也許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著名的一個基督徒運動員,他把敬拜主看得比奧運金牌更重要。 據說,英國王子威爾斯親王親赴巴黎督戰,許多人都勸埃里克說,為了祖國,你不能放棄決賽;而在英國國內,輿論嘩然,甚至指責他是叛國者。但埃里克不為所動,他用行動作出的回答是:為了主,他可以放棄一切。

埃里克的隊友林賽勛爵見狀,主動把自己參加400米賽的權利讓給了他。400米跑,這本來不是埃里克的長項,但他抓緊時間訓練,最後竟然奪得了金牌,同時還打破了奧運會紀錄和世界紀錄。

1924年埃里克奪得400米奧運金牌
1924年埃里克奪得400米奧運金牌

這其中有一個小故事,當埃里克在旅館前等候其他隊員一同前往賽場時,英國代表團的按摩師把一張小紙條遞給了他。他隨手把紙條放在口袋裡並說:「我將在賽場中讀。」在更衣室裡,埃里克拿出來了小紙條,上面寫著聖經的一段經文:「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祝你勝利成功!』」經文出自《撒母耳記上》第2章30節。

埃里克在這一屆的奧運會上,還拿到了二百米的銅牌。

1991年,愛丁堡大學為埃里克樹立了一座紀念碑,紀念碑上刻著聖經的另外一段經文,出自《以賽亞書》第40章第31節:「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

有一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名叫《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 ,又譯為烈火戰車),影片的主人翁就是埃里克。近年,中國又拍了由冼杞然導演的《終極勝利》,講述了埃里克在獲得奧運會冠軍後的故事,故事的地點在中國——他的出生地。

為了中國

《戰火童心》的作者David Michell(米大衛)是在埃里克生命的晚期與之相識的,地點在山東濰縣的集中營。米大衛是一位澳洲宣教士的兒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隨父母來到了中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和其他幾百名宣教士的子女一起成了日軍的俘虜,在集中營中被關了三年,飽受折磨。儘管如此,但二戰結束後,當米大衛在澳洲和英國完成了學業,他竟毅然地選擇了到日本去,作一個宣教士,向日本人傳福音,用愛來為日本人服務,這一去就是十年。

耶穌說,愛你的敵人,這句話曾深深地感動了米大衛,但在寫《戰火童心》這本書時,米大衛卻沒有講自己的故事,他說的是埃里克的故事,因為埃里克是他一生效法的榜樣。戴德生的曾孫戴紹牧師當年也被關在這個集中營裡,他後來回憶說,他能夠站在中國人面前傳福音,是因為在集中營那段非常困難的時候,埃里克「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舞台劇《火戰車》海報
舞台劇《火戰車》海報

讀了《戰火童心》這本書我才知道,埃里克不僅是蘇格蘭人的驕傲,我們中國人也應該為之而驕傲而感恩。他1902年1月16日出生於中國的天津,父母都是來華的宣教士。六歲時,他和八歲的哥哥羅伯特回到英國讀書。1924年愛丁堡大學畢業後,儘管頭上有奧運冠軍與民族英雄的光環,但他還是放棄了在祖國的錦繡前程來到了中國。他的心志非常清楚:為了中國,為了基督。離開英國前。他曾經向英國的基督徒挑戰,「向世界傳揚基督,因為世界需要基督。」

1925年8月,埃里克回到了出生地天津。也許,從此我們就該叫他的中國姓名了——李愛銳。李愛銳在由英國倫敦會創辦的教會學校新學書院教書,成為中學教師,如今它是天津市第十七中學,他還負責學校的主日學。

1932年,李愛銳被按立為牧師。兩年後,這個宣教士的兒子,與一個傳教士的女兒佛羅倫斯•米肯西(Florence Mackenzie)在天津結婚。婚後,他們夫婦陸續生下了兩個女兒:Patricia和Heather。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1年,李愛銳的妻子儘管已經有了身孕,但不得不帶著兩個女兒返回她的祖國加拿大,並在那裡生下了他們最小的女兒Maureen。而李愛銳為了幫助中國人,留在了天津,直到死也未能見過最小的女兒一面。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華北淪陷,李愛銳被派到河北衡水棗強縣的肖張鎮,與哥哥羅伯特一起工作,哥哥也是宣教士,以行醫來為中國人服務。病人太多了,窮苦的農村人又沒有錢治病,哥哥終於累倒了。弟弟來了,幫哥哥一把,而他們都是為了幫助中國人,為此而不怕犧牲自己的性命,因為他們所在的地區是日軍佔領區。

網上有一則傳聞,說二戰結束後,李愛銳被安葬於石家莊市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與白求恩、柯棣華等國際友人一同安葬在那裡,其實只要一看日期就知道這是假新聞。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於1954年8月1日完工並對外開放,如今成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這裡怎麼可能紀念一位宣教士呢?陵園建成時,正是把外國宣教士全都趕出中國不久,並給他們冠上「帝國主義侵華的先鋒、中國人民的死敵」的大帽子。

「完全順服」

《戰火童心》把故事一下子推進到了1943年,李愛銳被日本侵略軍關進山東濰縣集中營,有兩千多位各國僑民被關押在這裡,其中還有三百多位兒童。

在集中營裡面,李愛銳竭力幫助每一個人,他為老人背東西,陪著小孩子玩,甚至當足球裁判,擔任康樂小組的主席。他還教年紀大一點的學生上理科的課程,給他們編寫了一本化學小冊,為他們將來考取牛津大學做準備,青少年們都親切地稱他為“Uncle Eric ”(愛銳叔叔)。

每個星期五的晚上,愛銳叔叔會帶領一個青年人的聚會,他最喜歡講的一段聖經就是《哥林多前書》第13章,那可以說是關於愛的最著名的名言:「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據與李愛銳同囚於一個囚室的難友克得理回憶,李愛銳每天清晨起床後,總是和他一起敬拜、默禱,然後兩人一起生火燒水,清理房間。 在李愛銳去世前幾天的一個晚上,還為兩名瀕死的修女祈禱。

1945年2月21日傍晚,本身就是病人的李愛銳又去探訪別的病人,探訪間他的病情突然惡化,於當夜9點20分離開人間,他最後說的一句話是:「完全順服。」

其實,李愛銳是有生存機會的,此前,日本方面曾向英美等國家提出一個建議,用集中營裡的五百名僑民交換日本戰俘,英國政府把李愛銳列入了第一批的交換名單中,但李愛銳把這個名額讓給了別人。
李愛銳過世時年僅四十三歲,他去世的噩耗震動了整個集中營,有一位非基督徒聽到這個消息後說,「昨天基督耶穌活在我們當中,今天他已不再與我們在一起了。」

結束語: 1985年是美軍解放濰縣集中營四十周年紀念日,清明節期間,米大衛他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了中國的山東,一行八人,其中三人出生在中國。當米大衛來到當年埋葬愛銳叔叔的小墳地時,卻甚麼也找不到了。

在離開這塊曾經囚禁過他的土地之前,米大衛突然雙膝跪下祈禱說:「感謝上帝,感謝上帝所賜的信心,感謝上帝恆久的信實,感謝上帝賜下沒有圍牆能夠囚禁住的自由。」

附注:濰縣集中營陳列館,座落在濰坊市虞河邊,前身是濰縣樂道院,它是由一對美國傳教士夫婦於1883年建立的,一度成為昌濰一帶教會、教育和醫療衛生中心。山東鬧義和團期間被破壞,後又重建。二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將其改造成一座集中營,並將長江以北地區及上海的美英等國僑民陸續押解來此並關押其中。1945年8月17日上午9時30分,美軍「鴨子行動隊」從昆明駕駛B-24轟炸機飛抵集中營,解放了一千五百名難友。

(本文轉自「范學德」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