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之路,首先自省

˙王澤鳳˙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

兩個月前,有一個姐妹跟我訴說,她十四歲的小女兒,在成長過程中,內心受了很多傷,很需要醫治、安撫,現在已經到了不想出門、不想見人的地步。到了九月初,她又訴說,現在家裡的處境很糟糕,他們父女倆關係好僵,一句話都不能說。孩子只要和他意見不一致,就會發生衝突,孩子明確表示缺乏家人關愛,感覺活著沒意思,真是「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箴12:18a)。九月中告知,現在孩子都抑鬱了,不能上學;最近忙著給她看病,家裡需要有人隨時照顧她,怕她出事。而她先生還覺得是她太寵著孩子,把孩子寵壞了。

十月初,也接到一位嚴厲父親的電話,電話中氣急敗壞,因為九年級的女兒得了焦慮症,不能上學,不肯去見心理醫生。事實是有一晚因為上不了網和母親大吵,吵到鄰居報警,警員來到將女兒強制送醫,住院兩天,確診為焦慮症,至此父母才知道女兒病了。接著母親講述,非常擔心女兒的生命,怕她晚上跑出去,就不見了。因為女兒一直說活得沒意思,自從住院回家後,自殘、打頭等行為不斷發生。豈不知「言語暴戾,激起怒氣」(箴15:1b)。那位母親一邊哭一邊說,在長期壓抑、擔心的情況下,她自己的身體也得病了。

近年來,這樣的案例愈來愈多。很多父母都是等到孩子出現症狀之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每當面對這些無助的父母,看到他們內心的焦慮與急躁,就很想讓他們明白:父母的情緒反應往往就是引發孩子學習問題的背後因素。因為孩子稍微出現一點問題,父母就情緒失控、大加撻伐、指責、批評、講道理等等,這樣不但幫不了孩子,反而導致孩子內心更大的不安。

惟有父母能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再面對孩子的問題;同時所謂面對孩子的問題,也是要以安撫孩子的情緒為先,再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要知道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他的情緒一定充滿了挫折、恐懼或憤怒等,這些情緒沒有被安撫好,他帶著這些情緒,怎麼能夠照著你的指示去改正錯誤,解決問題?聖經中提醒「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6:4)正是要我們明白,有任何問題或衝突發生時,「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其實我自己過去也是無知,讓孩子受了很多傷害,才開始認真學習情感智慧與自我成長,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不要惹兒女的氣」。

教育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上的虐待是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俗語說:「一分脾氣七分害。」父母的壞脾氣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並且終生痛苦。很多家長把孩子的叛逆、調皮搗蛋、不聽話、牛脾氣等,都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只是很多父母不願意去看見自己的問題,總是想盡方法地修理孩子。

有識之士說,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養;教育孩子,就是在修自己的心。我們需要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對自己的軟弱、傷痛和罪,能有所察覺,察覺愈深,愈能給予孩子所需要的健全的愛(忍耐、包容、恩慈)。讓孩子感受到愛的「親子關係」比任何教育方法都重要。如果父母能夠認知到自己正是孩子問題的所在,那麼教育首先要做的,就不是如何去教育孩子,而是家長如何進行自我教育了。所以有學者說:「大人們好好學習,孩子們才能天天向上!」學習什麼?學習自我反思、自我覺察;以及真實地表達情緒、疏導情緒來改變壞脾氣。

要知道「心中憂慮,使人消沉;一句良言,使他歡喜。」(箴12:25)如果看到孩子作業沒寫完,不要一下子就火冒三丈地喊:你怎麼還沒寫?天天就知道玩等等。這樣,孩子就會從此好好寫作業了嗎?恐怕不會!如果想達到想要的效果,或許可以換成說:「我知道你著急去玩遊戲,但你不按時完成作業,我真的很難過。如果你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我會覺得很開心。」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願,並同理了他的心情。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管教。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氣,看上去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實際上最終受益的是自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時,人生的幸福就變得觸手可及。

我們知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果受委曲、做錯事的孩子害怕脾氣不好的父母,不敢向其求救、求助或吐露心聲,時刻擔心受怕,沒有安全感;這樣長期處在恐懼、焦躁的情境中,再有靈性的孩子,都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真是「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18:14)前面所講述的兩個憂鬱症、焦慮症的中學生,正是這樣典型的案例。

身為父母,讓我們學習自省,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環境吧!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自己也能得享滋潤!因為一個心中充滿愛和感恩的人,必定言語柔和好脾氣,也才能使上帝無條件的愛綿延不絕地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