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席可割

秋霖

上一期我們討論《從社會矛盾中看正能量》,指出在遇上重大社會矛盾,怎樣以「正能量」的態度去表達而不會因此而失去友誼。筆者認為,以「正能量」角度去看, 就是以客觀、和平、積極、正面的角度看事情。在社會矛盾中,可以求同存異的,盡量避免破壞良好友誼。倘若對方咄咄逼人,為免造成傷痕太大,也可表示因意見不同,暫時退出。說話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今期再繼續探討。

回顧人生不同階段,往往有些人會因為「意見不合」而分手。 在社交層面「不再做朋友」(unfriend),教會層面「離開教會」,甚至家庭層面「離婚」,這是非常可惜的事。香港現時發生巨大社會衝突,內心感到傷痛惋惜,看到對立雙方各走極端,又可以怎麼辦呢?走到最後,就要同對方割席,我的席有多大可以割多少呢?有無其他可能性可以不去割席呢?

要去面對及處理衝突,我們追溯衝突的起點,它是如何形成,怎樣升溫、激化,甚至白熱化?其實,無論在哪個階段,衝突發展都是有軌跡可尋,即是說,若果能在升級之前去降溫,事件可以不致不可收拾。

1. 第一階段是「不同意見」,對某些新政策,新措施有不滿,提出「我們有不同看法」,表示不滿,要求改善。若然當局能體察民意,去接聽意見,修正更改,便不會往上升級。例如在「反修訂逃犯條例」事件,由2月13日公開諮詢,3、4月間在立法局已產生激烈爭論,林太若在4月28 日只有13萬人遊行時,便立即與民間商議,相信反對的民意不會如此快速升級。

2. 第二階段是把「問題個人化」,把這個政策措施視為個人對錯,用強硬措詞批評指摘,情緒漸漸越來越熱烈。5月份在立法局的熱烈爭論,甚至不少教會總會,基督教機構及神學院也紛紛撰文表達立場,鼓勵信徒關心社會,使社會對事件的關注氣氛更加上升。此時期可以說是情緒蘊釀時,成為在6月有一百萬人,二百萬人和平遊行的基礎。若果在此時,政府可以收回「修訂逃犯條例」,重新審議,正在升溫的火便會下降。

3. 第三階段是「問題擴大了」,林太起初的說法是為台灣兇殺案兇手潛留在港,修訂此例可以有合法依據把兇手捉拿遞解去台灣接受法律制裁。然而,經過熱烈討論,多重角度分析,民間對此例的深層影響更具擔心,核心憂慮是對國內司法制度的獨立性欠缺信心,寧願保留現有的三權分立的司法制度,有一層保護薄膜,所以要全力爭取。由於政府沒有改變立場,仍然堅持修例,結果反對聲音不斷提升。若果在此時,政府可以收回「修訂逃犯條例」,重新審議,升溫的火便可能有機會下降。

4. 第四階段是「對話終止了」,民間已感覺到談話已經沒有用,因為對方不肯聽,認為自己是對的,是市民未有真正認識此修改的好處,不必擔心,無須恐慌。由此,引發出二次巨型大遊行。市民對於事件的立場也漸漸趨向兩極化,不少人因為意見不同而退出Whatsapp、Wechat、Facebook 群組,朋友之間互相罵戰。到此階段,政府已是騎虎難下,市民不滿情緒不斷高漲。即使林太在6月17日(即二百萬人遊行後一日)公開承認有過失,修例已「壽終正寢」,仍然不停止抗爭,因為所提出五項訴求未得回應。

5. 第五階段是「敵對化」,各自為自己支持的立場而對抗,繼續在不同的社交媒體表達意見,都是表達「我對,他們錯」的訊息。政府及親政府的團體為此護航,對反對者在媒體上發出回應。由於正反聲音越演越烈,很自然地上升一級。到此階段,政府更難下臺。

6. 第六階段是「公開敵對化」。但求目的,不擇手段,正反雙方都有類似行動。在罵戰中,措詞更為強硬毫不留情,在行動中更出現破壞、暴力、傷人,甚至死人。在6、7月間,我們看到有破壞立法局,警民衝突用橡膠子彈、催淚彈,元朗出現白衣人在西鐵站車廂亂打市民,連儂牆都被惡意破壞,中聯辦受到衝擊,國徽受到破壞,等等。到此階段,敵對公開化,政府更難下臺。

7. 第七階段,已發展至「兩極化」階段,彼此勢不兩立,由於各有受傷,傷痕加深,更難和好。此時,再演變下去變成內戰,或是引入外在軍事勢力,強力鎮壓。政府亦要下臺,由其他人來收拾爛攤子。可以說是政府管治階層、親政府人士,以至市民、商家,全部是輸家,彼此信任不再,難以重建信心,不同意見的友誼亦承受摧殘。香港,在寫此稿之際仍未到此階段。求上天憐憫香港。

由於「社會矛盾衝突」涉及可討論議題甚多,故今期先集中討論基本概念:從「正能量」的角度來看,如何面對衝突。上文以香港的反對修訂逃犯條例作例子,說明衝突的演變升級過程。這概念也可應用在不同的機構、群組或是教會的人群組織裡。

在社會事件裡,朋友中有支持,也有反對。我們是否因為意見不同而不能保持朋友關係呢?是否要去到「不是朋友,便是敵人」境況?若不然,可否容許有中間區域,或是「不管支持或反對,永遠都是朋友,朋友不因意見而分?」從「正能量」的角度來看,友誼重要還是政治信念重要?我認為友誼更重要。

在社會事件裡,涉及多個不同角度層面的看法,各有其合理觀點,也各有支持的理由,這便是由各人的價值觀作取捨。政治態度是個人的,沒有對錯之分,乃在於意識之別。朋友可以有容納不同政治觀點,而非只能與相同政見者作朋友。以此觀念看,是重視朋友,重視多元性,政見不同,好比不同人對食物有不同喜好,對運動不同愛好,對顏色、衣物款式有不同品味,沒有對錯之分。

從「正能量」的角度來看,包容異見,求同存異,即使本身已有個人觀點,但不會因此而否定持異見的朋友,仍然可以客觀理性對話,不強調「非友即敵」。在動蕩年代,個人政治立場影響深遠,「正能量」的人會保持理性思考,廣闊胸襟,容納百川,容許百花齊放,對社會保持樂觀積極的心境(下期繼續探討)。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單要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 2:3-4)「我們一定要彼此同心,盡力與眾人和睦。」(羅馬書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