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方寸間

作者:秋霖

上期我們討論到要更加留意自己“已經擁有的”,要輕看“尚未擁有的”,因為更多不一定是更好,更不一定是更快樂、更滿足。原因是不斷追求擁有更多,會使我們的人生視野方向走偏差;而簡樸一點的生活心態,更易使你的生活變得更簡單、輕省、易於管理、減少壓力。

今期,承接相近思路,與大家討論生活節奏速度,與我們生活質素的關係。城市化的生活已經無可避免地變得講求效率為上,甚麼都要快人一步,才可捷足先登,如同每樣事情都在奧運比賽中一般,必須爭分奪秒。

在公司裡,手頭上的報告要盡快交給領導,然後又要定下一項目的財政預算、訂場地、約有關人士開會、訂茶點安排……一系列無盡的工作清單!

午飯時間,由步行去餐館路上,可能要改行捷徑,快人一步便可以早些排隊買票,然後可以選擇較佳坐位,不然可能要等有座位才能吃飯!

放工後,去做運動,也要提早行動,早些登記自己想要的跑步機和單車機,否則人滿便要等侯半小時!

運動後,約了朋友晚飯,知道那間餐廳經常多人,即使電話登記也要等,索性早些去等,趁人少等才更快有位。

這個看來頗充實的生活,但同時亦充滿緊迫的壓力,一種不容有慢的緊張。當一切順利時,可能會輕鬆處理,但當有其中一項延誤,便有可能出現負面連鎖效應,引發一系列的緊張反應,亦可能因而出錯,又要去處理善後,造成想趕快卻得到更慢的結果。即使最後事情終可完成,但人的身心疲乏卻是必付的代價。如情緒過於緊張、腎上腺素急升、心跳加快、思維過快,結果忽略了事情的重要細節。
由於電腦的高速發展,加上高科技產品,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無可避免地催促我們,似乎是無選擇地加入了“高速一族”行列。科技可以帶來生活改善,做事更快速有效,但與此同時,又是否反被科技改變了我們?令我們更加缺乏容忍和耐性,凡事都要求快速,稍有緩慢便顯得不耐煩,是否使我們更加易發出批評怨言?

曾經多次看到前面的汽車在綠燈前稍微遲開動而被鳴笛催趕;麥當勞的收銀員處理稍慢,便被後一位的顧客大聲催促。他們的不耐煩、急躁,只不過因對方動作是稍為慢數秒,其實完全不影響事情,但他們的不耐煩卻加強了對方的壓力,也使自己(發脾氣者)心火上升,情緒受影響!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習染了“別人都要快速做到我的要求”,“若果不能,便是他們的問題”這樣的心態。我們是否有這個問題而不自知呢?

我們是否已進入“要求自己快,也要求別人快”的惡性循環?“快速”是永遠不能滿足的,沒有已夠快,只想有更快!這無止境的追求只會帶來瘋狂的追逐,嚴重的可引發精神病科的“狂燥癥”(Manic Disorder)或是“抑鬱狂燥癥”(Manic Depression or Bipolar Disorder)。據網上報導香港藝人如萬梓良、吳鎮宇、洪朝豐都曾患此癥。

生活節奏急速,是都市人生活的特徵,已經滲入了大部份人的生活基本模式!筆者並非反科學,不讚成高效率,只是不想把這些特徵變成生活上的統一要求。人生不是每樣事情都要快快快!即使在工作上,某些事情要快、要緊湊、要連貫,但也並非全部事情需要如此。

生活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慢一點也可以的,例如喝杯咖啡、讀本書、繪畫、練唱詩歌、演練話劇、探望朋友、沙灘閒話、黃昏漫步、燭光晚餐……等。保持一個合乎情理的節奏,可以叫我們感受到充實、自主。聖經有話說:“你們要安靜,要知道我是神。”(詩46:10)“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三十15)原來聖經早已說明,保持心境寧靜,就是重新得力的方法,沒有速成班。

再退一步說,很多事情不一定非快不可,更有很多事情是“慢,就是快”,例如打字,看清楚才打,勝過打得太快而出錯,要刪除重新再打。又例如有很多東西拿回家,想一次過搬上車拿走,卻因為拿的東西太多了,其中一些跌下來,打碎了一部分,結果是貪快得慢。又有病人很想快些康復,要求快些下床訓練行步,結果因為太著急,身體負荷不了,跌倒受傷使病情更重,需要更長時間才康復過來!相信讀者們還有很多的例子,可以體會到慢慢逐步處理,更能準確達成目標,比起急速催趕而可能出錯為佳。

世界在變,我們不能不變。科技知識增長,我們也要與時並進。然而,如果我需要選擇今日有五件事情要做,但需要心急緊迫,或是只完成四件事情,卻能較輕鬆平穩,我會選擇後者。當然,我們總會遇到不能推卻而要快速完成的事,但我們有選擇的能力。完成少一些,可能影響收入和你的聲譽,日後生意或許會減少,換取的是你對自己生活節奏、方式的掌握,不全受外在要求影響。簡化自己的要求,按著自己安然的節奏,可以活得更平靜安穩,減輕壓力。

在六七月暑假來臨之時,活動開始頻繁,開始要安排你的假期,應該做到有快,有慢,有輕鬆,有緊湊。享受天父給我們的世界、人生的歲月、人際間的友誼,這一切皆是要慢慢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