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地域的產品

作者: 亞元

在非洲半沙漠地區,住有許多遊牧社群,他們日夜與牛羊出入,經營畜牧維生,因日夜與畜牲為伍和居住荒郊環境,都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文化和飲食習慣。這些地域因沒有像在熱帶雨林區有利種植的條件,又經常受著旱災饑荒和蟲鳥等天然災害的侵擾,地土和氣候變化,限制了許多農產機會。地域偏遠,遠離城市和運輸網絡,阻礙了物質供應。在種種不利生存的情況下,他們逐漸發展出特殊的謀生方法和飲食習慣,製造地道食物。

鮮肉為要

肉食是首項供應的食物。某些內陸國家更以牛羊出口為國庫主要的收入。每天可從行走在鐵路上的列車,看到滿載牛和羊隻的列車駛往沿海國家。這些牲畜也供應了當地市場的肉食需求。成群的牛羊帶到市鎮,收購商戶將它們暫放在市內外圍一角落,每天都有人將牛隻帶往屠房,鮮肉不久便送至市場出售。而羊隻則各人在自家屋內處理。

牛羊副產品

除了肉類外,還有皮革如牛皮,羊皮的出產,都有外商到來收購。傳統上,村民善用皮革製造多類日常用品,如用皮包裝飾盒,遠行隨身袋,刀柄和刀套,祈禱地毯,睡床和坐毯。他們將皮革染棗紅色或黃色,以家傳手技,繪畫出不同的圖案,塗上鮮艷亮麗的顏料,別具原野風格。牛的角也是地道的藝術家所追尋收購,牛羊糞土也用作菜園施肥之用。

牛羊每天還為村民額外提供其他營養食品,如鮮奶及其他奶類食品。居住野外的村民清早起來,男丁先到牛欄進行清潔,為畜群擺上飼料如草和水 ; 婦女負責從母羊和母牛隻擠取鮮奶,用大型的葫蘆缽盛載,然後加點糖來飲用,不用烹煮消毒。在荒野沒有店鋪出售食品,他們吃早點必有鮮奶,又從昨夜吃剩的糕餅煮成稀粥,加點肉食等來吃用。有訪客時,婦女取點羊奶,混合少許水和糖,然後用一支木條,前端有一個十字的小架,放進奶盤內,然後用兩手掌在另一端木枝旋擦,將奶水和糖混和,以這飲品款待訪客,有止渴作用。

還有一種特產是酸奶,當地村民有特別烹調法。他們先用葫蘆盤裝載奶汁,然後將盤蓋上布塊,將盤放在太陽下約有幾個小時便可製成酸奶。婦女常用酸奶餵養小孩,一家人也經常飲用。他們也把剩餘的酸奶出售,常見在公眾車站或市巷,有少女將盤蓋布放在頭上向人群兜售酸奶。

另外一種是搖滾奶汁。在泡製過程上,先用一個羊皮囊,容量可有約4-5公升,將奶放進皮囊內後封口。用手將皮囊前後猛力搖動約十五分鐘。奶汁會分成三層液汁,要將它們按次序倒出來。第一層是奶水仍可飲用,將少量奶水與米飯一起混和烹煮,其味可人; 第二層是奶脂,可製作牛油;第三層凝結於表層是奶油。村民將奶油給小孩吃,以之來增加小孩的營養。

畜牧工作多由家庭成員輪流擔任,也有雇外人代勞。在乾旱季節,草長和水源足時在住屋附近進行,或是草枯水乾時要帶牲畜遠遷到水源地帶,他們都以牲畜為榮和相依為命,沒有受外界商業謀利的意念驅使而大量繁植牲畜。

地道山草葯

除了畜類產品外,還有許多生長曠野的植物可作食品和治病草葯。有一種是樹膠(又名亞拉伯膠 Gum of acacia),顔色透明而呈橙紅色,在非洲半沙漠地帶,特別在蘇丹和半沙漠中盛長,村民採摘吃用,經提煉後可作補身治病。遠古至今,這種圓圓粘質的結晶膠體,據說運到外國後可有廣泛的用途,如用作調控墨汁的濃度,印刷,食物的平衡濟,油漆,膠漆,酒類調品,美容品,和工業用途等。故此,這種樹膠的市價利潤非常可觀。

還有一種叫猴麥包樹Monkey Bread Tree,在半沙漠盛長,外型並不可觀,但整棵樹由根至樹幹和葉等都是葯材,而常見的是其果實,內裏有許多白子粒可治肚瀉作用,在市集商店都有出售。另外是針樹的針型葉有治牙痛,油加利樹的葉可治瘧疾。在沙漠盛開著紫紅色小花的沙漠玫瑰樹,為荒蕪呆滯的野地添上美麗色彩,從它樹身流出的樹膠味濃烈,而對患感冒的馬匹能即時起治療作用。村民還取用野地的樹皮和草枝,造出草蓆,結繩,草籃,各種草織的用品飾物,在市鎮有一定的市場,因而為村民帶來商業的利益。

野地的生活貧乏,生活單調,令城市人在其中生活感到不安,社群發展緩慢。然而,在野地生活的人卻另有生活適應的能力,他們善用獨有資源,將特有的產品供應來造福城市的人,與他們適應配搭,使城、郊兩地的人群能相依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