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你自信的十二種變化

作者: 翟大衛

讀神學院一段時間後,便常常有人問我:「大衛,不是你帶領某某人做了決志的禱告嗎?那麼至少你應該能肯定這個人將來一定是不會去地獄的,對嗎?」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因為聖經從來沒有這樣說過,我怎麼敢這樣說呢?相反,聖經原文反復強調的是「對耶穌基督的持續不斷的信」。

眾所週知,《新約》是由希臘文寫成,其中,希臘原文的「信」字,是用了希臘文動詞語法中一種特殊時態,即 “continuous present tense”,翻譯過來就是“現在連續進行時”,可惜英文和華語中動詞都沒有這個時態,因而也就都沒有翻譯出來。

舉例來說,《約翰福音》(NIV)三章16節,拿華語來說,翻譯過來是「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依據這個翻譯,因為沒有翻出信這個詞的原文中的「現在連續進行時態」,以至於許多人長期以來,藉此翻譯為依據,以為做了決志禱告,或受洗之後,就得到了必定去天堂的憑據,其實這是對聖經的曲解。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句經文中的「信」一詞,從希臘文翻譯成華語的詞應該是:「連續地信賴於、交託給,有信任在、依賴於、將信用託管於。」可見,這裡「信」一詞在希臘原文裡是一種正在進行的,且持續不斷的動作。

因此,毫無疑問,尊重原文的對這段經文的翻譯應該是:「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持續不斷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英文的翻譯相應地變成“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e and only Son, that whoever keep on believing in him shall not perish but have eternal life.”

所以,保羅這位神親自揀選和重用的僕人語重心長的說:「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腓2章12節)既然是功夫,就不是片刻的行為,而是天長日久地努力不懈。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喜歡把對耶穌的信仰比喻為一個長途的旅行,如果你中途停下再不走了,或者你拐彎走入岔路,那結果就如同沒有開始這個旅程的人一樣。這也就是說通往地獄的路並不只是拒絕耶穌的人走的路,還有許多從對耶穌基督信仰的大路上分出來的岔路,也一樣會引人入地獄的,因為其結果都是無法到達終點。

因此,每個基督徒都是和上帝直接建立了聯繫的幸運兒,你和上帝關係如何,沒有人有資格論斷,只有你和上帝知道,而且最終只有上帝獨自判斷,因此也沒有任何人能代替你與上帝建立並維護關係;所以,沒有哪個牧師可以下結論說某人可否上天堂。

但一個真正被上帝的愛滋潤成長的心靈,的確有一些共同的外在體現,這些真正信主耶穌的人,因為對主耶穌的接受已經從知識的層面,即從頭腦「知道、理解」耶穌的大愛,轉到了心裡接受,且有回應的更高的心理層面,從表面形式上對耶穌十字架上的大愛的認同轉到了內心的感動、溶解和行為上的回應及變化。用一句話說,就是從單純水對肉體的洗禮,轉到了經由聖靈對靈魂的洗,由表面進到內心。於是因著聖靈的內住和引導,在他或她的身上至少會出現以下十二個特徵,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曲意逢迎的:

  1. 開始對神的話感興趣,樂於查經、聚會,不再找似乎合情合理的理由拒絕。
  2. 發自內心的願意禱告了,終於明白自己是靠不住的,是有限的,是渺小的,所以開始找比自己大的。
  3. 常常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因而能凡事原諒別人。
  4. 對罪有越來越多的敏感,經常在心中自責。
  5. 說話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謙和的成分和對別人的讚美。
  6. 生氣失控的次數越來越少,甚至不再生氣了。
  7. 經常自願地想為主作些事,開始關心他人。
  8. 以自我為中心的言談舉止開始轉變,漸漸變得能不爭論,更加隨和。
  9. 對神、對人感謝的心增加,因而抱怨的話越來越少,喜樂更多。
  10. 常常有平和的心境,而不是因物質環境的的得失而大喜大悲。
  11. 常常有滿足的心境,並由此油然產生不斷的感恩之情。
  12. 由嫉妒而產生的各種壞情緒和想法逐漸減少,甚至能克服。

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有這些特徵,感謝主,你就會越來越自信地面對你與上帝的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