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實體宣教:你和我的見證

盧健恆牧師

自從疫情開始,互聯網就成為我們與外界接觸的最主要途徑。曾經有人講笑地說:「我們可以不帶銀包出街、甚至足不出戶,但卻不可以沒有網絡和手提電話!」因為所有的資料和資訊都已經在手提電話之內,當然也包括與外界接觸的互聯網。

一下子教會生態盡都改變:崇拜、團契、祈禱會和其他所有聚會都變成網上聚會。大家都可以不離開家中就可以將教會搬到自己的家裏,非常方便。甚至可以選擇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牧師和講員來聆聽他們的教導,而且一日可以參加多次聚會,對我們的屬靈生命應該有非常大的幫助。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安排是非常完美的。不單沒有停止聚會,而且屬靈知識又可以不斷增長,或許這種網上聚會的安排就成為在疫情中另類的祝福。

對於以上的論點,我個人已經聽了不下數十次,慢慢地好似變成了一個主流意見,認為網上聚會將會成為教會的新常態。從某一個角度、特別是從學習的角度來說,網上聚會的確縮短了地域界限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有時好的講員和教導是可遇不可求,而透過在網上的聚會又可以擴闊了我們學習的視野和方法,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連我自己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都在網上上了相當多的課程,獲益良多。但這是否就是我們信仰的全部呢?

認識身邊未信主的朋友,特別是在疫情當中受影響的人,我就更體會到我們信仰的真實性。這個真實性不單只是從純正真理的學習中得到,也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將這些真理應用出來才能夠切切實實的體會出來。

過去的日子有不少未信主的朋友都會向基督徒問及他們如何度過這一段留在家中的日子。他們要問的不是那些大家都一同經歷的事情:例如如何留在家中及打發時間,這些都是每一個人每一天都經歷的。他們實際上想問的問題是我們一班基督徒在這逆境中如何自處?為何我們還有這一種對未來的盼望?因為對於未信主的朋友來說,這個逆境已經糟糕到極,是沒有盼望的。但看見我們一班基督徒在這逆境中仍然抱著盼望、仍然在疫情中幫助弱勢社羣、仍然在經濟困難中為有需要人士送贈口罩和代他們購買日常用品。對他們來說是匪夷所思的!我相信這一點就足以令到未信主的朋友都能夠感受到我們一班信主的人內裏有一樣東西是他們沒有的,而這一種東西又不是在我們額上寫上「基督徒」三個字就可以表明出來,反而是透過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和如何活出基督徒的樣式才能完整地表現出來。這一種內裏的東西其實就是神自己,藉著我們日常的生活將衪自己向世人表明出來,亦是我們信仰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再想一想之前的論點:認為網絡就是一切,也是知識的泉源。我沒有否定它的價值。但只要一停電,或網絡出現故障,這個泉源就會中斷。大家看看最近美國德州和台灣停電的事情就可以明白,過份依賴網絡並不能保證我們的屬靈生命有所增長。我們的頭 (即知識)可能越來越大,但我們的手和腳 (即行為)卻越來越短,漸漸變成了屬靈怪嬰。不但自己不能自我成長,也不能感染其他人。難道這就是我們的神想我們要作的嗎?

馬太福音5:13-16 是一段我們非常耳熟能詳的經文:
13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14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15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16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這段經文強調的是如何向身邊的人作鹽作光,沒有強調知識增長一事,更沒有提出只留在家中,享受所謂的自我成長,而沒有對外的行為。我要重申一點:我並不反對知識,也認為知識是必須的,因為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夠帶出正確的行為,但單單有正確的知識而沒有行為,這個亦都不是上帝所悅納的。

所以若從宣教角度來看,請大家繼續在網上學習,增進知識,但不要忘記要將所學到的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因外面的人仍然等待有人能夠將上帝的盼望向他們實實在在並實體地表現出來。我相信這才是最重要的。

互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