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上到線上的改變歷程

呂慶雄博士   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 (培訓)

積極迎向改變是今日的「常態」。最近機構完成了連續三日超過100位教會領袖參與的線上課程,不論是導師或是參加者都享受其中。三日的內容緊湊,有導師講授、小組分享與報告,課後還有跟進練習與討論。但學員是來自十多個城市,參與線上聚會的經驗參差、各地網速也不太一樣。回看過去一年多線上教學的經驗,今日能做到這效果,是神的供應,以及同工團隊的努力。

其中一位培訓導師描述這次線上教學的經驗:「在屏幕上,大家只見到我一個人,分享簡報內容。但事實上,在直播現場,六、七位同工們,不斷用身體語言,彼此配搭,令整個直播,變得流暢順利。這些幕後同工的專業精神,令我深深被激勵。」

明顯地,環境轉變帶來學習機遇。以往慣於面對面的講授與小組互動的教學,因著疫情持續「被迫」上網。我們不是選擇回應,而是積極視改變為學習機會,不斷問:神要我們在這段時間學習甚麼?在這環境下要用甚麼方式來履行使命?

最關鍵的,是團隊擁有迎向改變的基因。機構的核心使命是透過出版及培訓來服侍教會,協助培育領袖。至於以甚麼形式與方法,卻是我們不斷反思與討論的課題。使命不變,但工具必須隨時而變。改變的過程需要不斷學習,步伐太急時要稍停,掌握改變的節奏才能作持久戰,達到初步成效便要互相欣賞與鼓勵。

疫情之初同工便學習多用網上會議軟件,在不斷嘗試新工具的過程中,同工毫不計較手上還有多少工作在忙,因為大家明白這是必須的過程。學習與適應過程有快有慢,但越多人掌握這些工具,事工發展越暢順。在確定使用新軟件或工具後,記下流程,寫下注意事項漸漸成為習慣,讓其他同工可以不用重新摸索,以較短時間入門。

多角度思考也是必要一環。線上學習效果如何,會因應學員所選用的是桌上/手提電腦、平板或是智能電話,是蘋果還是安桌系統,效果可以差天共地。看手機屏幕與電腦,字體大小的考慮已完全不同。同時,既然是線上課程,地域界線已變得不重要,但各地的網速卻也是重要考慮因素。來自不同國家的參加者的情況不一,我們需要初步了解當地看視頻的流暢度才決定如何表達相關內容,選用影片、圖像或以文字為主。當然,我們機構本身也要提升網絡傳輸速度才能應對所增加的線上教學需求。

神的預備在環境改變、團隊預備外,還有額外資源,特別是硬件添置及技術的提升。機構資源有限,但網絡教學的環境與期望不斷改變。如在疫情初期聚會的直播,只要看到講員及投影內容便可以了。開始時大家視這為臨時性的安排,因此也沒太高的期望。隨著疫情看似無了期地延續,那便要探討如何讓參加者能在一至兩小時內都能集中及專注於學習。聲音、畫質,甚至屏幕畫面多久要轉換一次影響也需要考慮。因此,額外器材如音響系統、燈光設備,甚至電腦功能也需要適度提升。

當改變成為習慣,你便不會怕改變,反而會因為這新的學習機會而感到興奮。線上學習並不取代面授教學,而是以新形式擴展原有的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