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鈺:身體的眼睛雖看不見,心裡的眼睛卻得看見
採訪:雪倫,馬來西亞
整理:何怡君,台灣
「這個世界,無人比祢更疼我,
喔主,當我寂寞孤單,祢來尋找我;
為我罪過,忍受痛苦折磨,祢依舊用溫柔來陪伴我。」
《無人比祢更疼我》一曲唱出了我們與耶穌的親密關係。這首詩歌是由一位來自台灣的姐妹——陳群鈺創作。群鈺從小就很有「聲音」方面的恩賜。能言善道的她,常在團體擔任領導角色,國小擔任畢業生代表致詞,家裡還栽培她學鋼琴,使她能自彈自唱、自創歌曲。
目前的群鈺在學園傳道會、和平教會服事,她清亮爽朗的聲音,在許多人的生命低谷中鼓勵了他們。作為上帝的僕人,她長年在禱告、敬拜和詩歌創作上擺上自己。然而這樣一位熱心虔誠的姐妹,背後卻有著不同尋常的人生故事。對於她這樣一名後天的視障者來說,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最大的患難是眼睛看不見,然而她卻說並非如此。
被忽視的眼疾
群鈺從小眼睛就不好,每逢換季時眼睛總會過敏。三十年前的台灣,醫藥體系尚不健全,再加上她以為自己患上的只是普通的眼疾,因此沒有去看醫生,僅靠買藥房的藥水減緩眼睛的不適。
然而當她準備考高中時,眼睛的不適狀況愈加嚴重,甚至時常會令她頭痛。直到有一次她在學習的當下感到眼睛難受,於是眨了一下眼睛,睜開後眼前竟然一片漆黑。一瞬間她以為有人關了燈,後來才發現是眼疾惡化而導致的短期失明。被嚇壞了的群鈺趕快去就醫檢查,後來也被醫生確診為青光眼,醫生說她當時的視神經已開始萎縮了。
雖然當下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嚇到,但群鈺天生是個樂觀派,之後她便跟著家人接受各種治療,如中醫、西醫、針灸、拜拜、算命樣樣都去嘗試。情況稍稍好轉一些後,她就不再特別為眼睛的事情憂慮。正是這段時期,有人給她傳了福音,上過基督教幼稚園的她很自然地接受了耶穌,可心裡卻把耶穌當做另一個神明敬拜,想着興許祂可以醫治自己的眼疾。
發現深處的問題
但沒想到的是,眼睛的情況並不如期待那樣好起來,而是在接下來的兩年中情況持續惡化。群鈺需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治療。在一次手術中,她的右眼徹底失去視力,之後的五年中左眼的視力也慢慢退化。在失去視力的過程中,她漸漸發現過去所不認識的自己,在樂觀的面具之下,她憂傷、害怕,心裡滿是恐懼。
雖然當時的她已在學園傳道會做傳道事工,但屬靈的光景並非很好。她在機構的事工得到他人的認可,在大家看來她是個很活潑又有愛心的同工,但這些都只是表象。雖然群鈺長期以來都活在基督教裡面,可對上帝卻有很多錯誤的認識。她認為只要把服事做好,上帝就可能會在某個時刻醫治她。可是她期待的醫治時刻卻遲遲沒有臨到,即使她期間接受了一次眼角膜手術,最終卻仍舊沒有好轉。她的內心也因此充滿負面的聲音,長期以來的視力障礙讓她變得自卑又自義,甚至對上帝有很大的不滿,然而這一切都被隱藏在她「眼睛看不見」的面具之下。她的眼疾使得人們更加寬容和鼓勵她,久而久之,她開始變得十分掌控,想要透過外在的抓取來掩飾內心的不安。但虛假終究會被現實戳破,這些被隱藏的問題在她完全失去視力之後終於顯現出來。她隱藏的刺最終影響到了她的服事和人際關係。
瓶頸和衝突
就在群鈺在學園傳道會同工了10年之後,她遇到了服事的瓶頸期。縱使她很努力地去做,卻收不到曾經的果效。她的同事也因著她的掌控慾和情緒等問題漸漸疏遠她。長期以來累積的問題終於在一次事件中爆發了。
在一次服事中她認識了一位很有才華的基督徒弟兄,並漸漸喜歡上對方。於是性格主動的群鈺大膽地去追求弟兄,怎知卻遭到對方的拒絕。她理所當然地以為是因為她的眼睛問題,但對方卻直截了當地告訴她說:「我沒有選擇跟妳在一起,不是因為妳的眼睛,而是因為妳的個性。」
這次的事情令她再也無法裝作沒事,傷心難過的群鈺去找同事一起禱告。在講述自己遇到的問題和掙扎時,同事忽然說:「你講的這些是什麼話?這根本就不是善良的群鈺會講出來的話?你到底是誰?」這一席話嚇壞了群鈺,甚至以為自己被魔鬼轄制。可也因此,她開始反思自己裡面的罪,她的掌控、嫉妒、怨恨、報復心……
心靈的「失明」被醫治面
對一連串的打擊,身旁的同事建議她暫停服事,處理內在的生命問題。要面子的群鈺很怕停止服事,但在掙扎了一番後,終於還是決定放下。當時的她覺得壓力很大,她要面對的是比眼睛看不見還要困難的難題——心靈的「失明」。她可以透過學習來適應眼睛失明的生活,而心靈的「失明」卻只能透過上帝的話語來醫治。
「因著我們聽信謊言,和被自己的情緒牽制,我們裡面沒有真理,導致了心靈的『失明』。」群鈺說道。
因此群鈺開始很認真地對待读經這件事,每天的大量讀經和禱告,聖經中真理的亮光便一點一滴地進入到她心裡,她心裡的眼睛慢慢被打開,如同約翰福音第8章第32節所言:「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她也開始認識到,過去她雖然可以固定靈修、禱告和服事,卻都是她在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掌控,想要自己去抓取上帝的話語和祝福。在這一年的大量讀經期間,她去找曾經做過精神科醫師的教會牧師交談,牧師的話也點醒了她:「其實被鬼附反而比較好解決,我們只需要奉耶穌的名把它趕走。但生命的問題卻需要自己花時間去面對和成長。」這段話提醒了群鈺,最可怕的不是魔鬼,而是自己生命的破口。若不讓上帝補起我們生命的破口,就會一直被困在我們的問題裡面。
在自己大量的讀經以及跟著靈修導師的指導默想經文的這兩年時間,她終於發現了自己信仰的是誰。在過去的15年裡,她一直相信的都是自己。她對上帝有一套自己的認知和完美的想法,當上帝並沒有按照她的預期去做時,她就會開始對上帝生氣。這樣的情緒與她外在的服事是完全倒錯的,因此她不能夠向上帝表現真實的情感,一直被困在宗教裡面。但上帝從沒放棄過群鈺,在祂的帶領下,群鈺終於可以慢慢開始真實地活在上帝面前,表達她的難過甚至是氣憤。與此同時,她漸漸與上帝建立起了真實的關係。那個時候,她才發現原來與上帝的親密關係可以那麼美妙。這個過程中,她經歷了主對她的醫治、破碎、更新……她真正邀請上帝做她生命的主,不論眼疾得不得醫治,她都選擇與事實共存,並數算上帝在她生活所行的恩典。
從「基督教徒」到真正被救贖
這段時間,她有機會接受了第二次眼角膜手術。在住院期間,她忽然被聖靈提醒,想到眼角膜代表著一個人的生命。上帝已經給了她三次生命的機會。於是她開始反思,自己到底有沒有好好地活,好好利用上帝給她的機會和時間。從那次之後,她開始有負擔去服事那些和她經歷類似的青年人。這些年的成長讓她也不再執著於自己過去對成功以及影響力的看法。她說,真正的影響力不是我們的職位多高或能夠影響多少人,而是我們用生命去影響他人,陪伴他們一起經歷上帝。
如今,40歲的陳群鈺在教會帶領小組、輔導青年人,並不時受邀到不同的團體中分享見證,陪伴許多人走過高山低谷。她深知心靈的眼睛看不見,比身體的眼睛看不見更辛苦,她亦深深知道那些活在宗教裡面的人多麼痛苦。所以她要把握每一個機會,把人領回到上帝的面前。
最後,當她被問及最想要對年輕基督徒說的一句話時,群鈺說:Let God be God.(讓上帝來做主。)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文章轉載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