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線】靈蛇獻珠的人生智慧

田森傑

十二年一度的蛇年又來臨了!在中國民間中曾有「靈蛇之珠」的故事。傳說東漢隋侯在出訪齊國時用藥敷癒了一條受傷的水蛇,後來該蛇自江中銜大珠報答隋侯。(註 1)這個民間故事是在表達人若能夠有愛心的付出,必將得到光明的回報。而靈蛇的形象則是由受傷到治癒,由蒙恩到感恩,呈現出知恩圖報的光明見證,其中並沒有顯示出任何詭詐陰暗的邪惡形象。古代的伏羲、女媧等神話中的祖先,又或者是治理洪水的大禹,他們在文獻中也是半人半蛇的形象,甚至民間也發展出蛇神崇拜。為何「蛇」在中華文化中會成為十 二生肖之一的吉祥象徵呢?

自古以來,有關蛇的成語大多是負面的, 單從蛇與其他動物或生肖相關的成語,就有蛇 眉鼠眼、虎頭蛇尾、牛鬼蛇神、蛇欲吞象、養 虺成蛇、蛇蠍為心、龍蛇混雜等。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找到幾個蛇與龍相關正面形象的成語,如蛇化成龍、龍蛇飛動、一龍一蛇,所以有專家認為「蛇」就是「龍」圖騰的前身。在一篇「蛇的中西文化涵義比較」文中提到:「 雖然中國文化發展到現代,蛇和龍在人們的心中形象相差萬里,但中國龍的由來主體是蛇, 加上其它動物的部分器官,如鹿角魚鱗等, 就由蛇的圖騰再演變成龍(程裕禎1998)。 在民間,人們常常把蛇稱為「小龍」,以示尊崇,比如屬「蛇」的人通常會說是屬「小龍」 的。」(註2)

我們又可以在《搜神記》中找到74處有「蛇」字 的地方和31則關於蛇的短文。有人分 析其中內容發現「人蛇鬥」佔主要成分,「在與蛇鬥爭的遠古年代,蛇成為人們心中恐懼的動物,也由於對蛇的畏懼,使初民們以為蛇是一種神靈的附體。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以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蛇也有了進一步 的認識,但是作為有著圖騰傳統「神」,蛇身上仍然有著一種神性。」(註3)因此在《 說文解字》中說到:「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原來取其象形如蟲的「它」,後來加上虫字就成為蛇了。由於古人對蛇的畏懼與崇敬,於是在十二生肖中就把蛇排在龍之後,是生肖中唯一冷血的動物,但在五形中卻屬於「 火」!蛇又是在上午的「巳」時,自九點至十 一點日照光明的時刻出現,這樣蛇就從一條蟲的地位逐漸提升到光明之主的地步了!

聖經曾經記載神的百姓因曠野的道路難行而怨讟神和摩西,於是神就差派「火蛇」去咬 他們,後來他們祈求摩西的拯救,摩西就向神祈禱,神指示摩西說:「『你製造一條火蛇, 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 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民21: 8~9)為什麼這「銅蛇」能夠醫治被火蛇咬 的人呢?因為人若能夠從怨讟的咒詛中悔改, 就能夠重新相信與聽從摩西的話,並且仰望他所造的銅蛇,這種信心仰望的舉動就能夠產生醫治的力量!「銅蛇」象徵著神的饒恕與醫治,在今日西方醫學的標誌中也有一條蛇(單蛇杖)或兩條蛇(雙蛇杖)掛在一條 杆子上。

「銅蛇」的故事是教導世人要感恩圖報。 雖然人生的道路難行,但是神的恩典之手仍然 在引導我們走向光明,人若選擇犯罪背叛神,人生就會如同被火蛇咬傷而只能等待死亡的結 局。所以神親自差派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為了擔當世人的罪而被釘死十字架上, 如同一條「銅蛇」被掛在杆子上,而且死後第三天從死裡復活,使凡相信耶穌基督而仰望祂的人都能夠得到神的赦罪,靈魂得到永生!耶穌曾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 :14~16)可見耶穌不但超越了舊約猶太人為了得醫治而抬頭仰望的「銅蛇」,更超越 了中國古人所崇拜象徵光明的靈蛇!因為「銅蛇」是死的,「靈蛇」也不存在。雖然蛇膽可以入藥,蛇羹可以膳食,蛇皮象徵再生的青春活力,但是人世間絕無一蛇能夠阻止人性的墮 落,免除世人的罪污,唯有從死裏復活的救主耶穌基督才能夠賜給人類永生,使凡相信祂、 仰望祂的人,必在心靈之中,得到比那隋侯所獲得的「靈蛇之珠」更加光明的「明珠」, 就是一個永遠平安喜樂且充滿智慧的生命!各位親愛的朋友們,您是否願意得到這一份從神而來的禮物呢?請趕快仰望救主耶穌基督, 向祂祈禱吧!

禱文:「親愛的主耶穌基督,我感謝祢的大愛,將自己如同摩西所舉的銅蛇,被人掛在十字架上,擔當我一切罪污,我相信祢為我的罪而死,第三日又從死裡復活,我感謝祢賜給 我永生,使我進入光明,我如此誠心誠意的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備註:

1.「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 邱。歲餘,蛇銜明珠以報之。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 故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搜神記》卷二十)

  1. 「『蛇』的中西文化涵義比較」——王琳梅 www.guoxue.com/?p=9742

3.《搜神記》中蛇意象淺議 www.hwjyw.com/article/1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