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錯謬信義所需的素質

作者:盧維溢

編者按:請各位讀者同時參閱盧牧師在本刊8月號發表的《1517年牽起對德國的關注》一文: goo.gl/Ebkejy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於1517年10月31日在德國威丁堡(Wittenberg)一間教堂門上釘上他的著名《95條論綱》,成為後世基督徒所推崇的宗教改革先鋒的領袖。後世學者冠以「抗議宗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這名詞去彰顯此舉對整個基督教信仰和教會發展的劃時代運動。

馬丁路德對後世和當時的教會和基督徒最大的影響是有關「恩典」的忽略、誤解、誤用。「信義宗」(和後來的加爾文Calvin所倡導的改革宗Reformed Church)的核心教義乃在於「因信稱義」,他更強調的是「因信藉著恩典稱義」。《95條論綱》涉及很多基督教信仰內涵,但引致他挑戰羅馬教廷的導火線是他對教廷出售贖罪卷行為的嚴詞譴責。對現今世人來說,相信大部份人會對此事一笑置之,「我自己不買贖罪卷便是,犯不著與教廷對抗啊! 」然而,馬丁路德認為這涉及大是大非的重要問題,不能置之不理。他不顧自己性命的安危而決定有所行動,因此,在教堂門釘上《95條論綱》,以行動鼓勵其他信徒站出來,糾正教廷的荒謬教導和行為,因為不少人買了贖罪卷之後,便公開地說:人不再需要悔改、不再需要處理任何犯罪的行為!

馬丁路德對抗教廷的這種勇氣其實反映了他對「義」的執著,他不像一般基督徒因為高舉恩典而只講「愛」,卻忽略「義」。他認為這是個非常核心問題,是涉及基督教信仰本質的問題,所以,他不惜自己生命的安危,決意與當時的教廷對抗,抗議它錯誤地領導教會。馬丁路德和比他年輕十多歲的加爾文都大力提倡「唯獨信心、唯獨聖經」為基要教義。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表明的恩典,而非人因自己的行為而「稱義」,這是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的教導,也是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等改教運動領袖的偉大堅持。

可惜的是,500年後的現今,很多教會和信徒程度不同地都犯了不平衡的「唯恩典主義」,導致不少信徒忽略思考聖經所提及的「更新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意思,也不認為必須在日常生活上表達出信仰的樣式。「因信藉恩典稱義」指出:唯有道成肉身的上帝藉著十字架的痛苦、羞辱、死亡與復活,才使我們得蒙救贖、生命得到更新的動力,這是聖經新約裡所啟示的核心教義。

還有,令人嘆息的是很多基督徒被「成功神學」誤導。最近20多年,北美洲不少吸引千人、萬人加入的教會都是以「功成利就」作為上帝祝福的印證。這套神學教導信徒追求「成功」,誤導信徒以為「成功」是神能表達恩典的一個確據,引致很多信徒產生一種錯誤的熱衷,這樣的教會也因為人的私慾而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從世俗人的眼界來說,這種教會似乎非常「成功」,因為它們人財兩得!

對於真心追求耶穌基督所啟示之真理的信徒,他們應該感覺到痛心疾首,因為那些信徒忽略聖經裡十字架的核心信息,只是嚮往功利主義的那種成功,看不見神的救贖計劃,也看不見自己在這救贖計劃中的使命。

另一方面,現今越來越多信徒沉醉於追求主觀的體驗。此類信仰最關注的,並不是聖經所包涵的教導和耶穌的歷史真實性,而是個人的主觀信仰體驗,例如方言、平安的感覺等等。信仰確實能夠產生這類心靈體驗,但這類主觀體驗卻沒有導致他們了解到《聖經》新約提及之徹底的生命更新這一方面。這種主觀體驗的追求導致福音派信仰根基淺薄,沒有產生正確的「作光作鹽」的生命力量!

馬丁路德和其他宗教改革領袖的生命事跡有什麼可以激勵現今的教會領袖和信徒呢?

首先,這些領袖所推崇之「唯獨信心、唯獨聖經」提醒所有基督徒要重視內在生命的塑造,藉著熟讀《聖經》協助信心的建立,並且引導人生的正確方向,正如詩篇第一篇1-2節所說: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其次,基督徒的生命不是停留在只有讀經、研經的頭腦「活動」上,更要在實際人群生活中見證上帝所賜予的生命,而見證不單是你如何得救重生,更是學習如何將上帝的真道活出來,並且將實際體驗從信仰立場傳達給你周圍的人。上帝所喜悅的門徒,是那些樂意遵循主耶穌在馬太福音[5:16]所教導的:「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馬丁路德並非一個完美人,他根本沒有刻意去成為一位站在道德高臺的領袖。他其實有不少缺點值得我們警醒,無須仿效,不過,他那種對上帝忠貞的生命,卻留下很多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的言論,其中一句是:「我的良知是紮根在神的話語上的。」願廣大基督徒都努力嘗試明白聖經所記載的上帝的話語,而且將祂的教導和誡命忠誠地實行出來,以致我們面對世事之際,分辨是非、好歹的準則是建基於祂的啟示,從而成為真正的智慧人。